首页 资讯 正文

扎根重庆16年,他一直在听化石说话

体育正文 120 0

扎根重庆16年,他一直在听化石说话

扎根重庆16年,他一直在听化石说话

文|当代(dāngdài)党员杂志社记者 范圣卿

“亿万年前,重庆(chóngqìng)河湖遍布、森林茂密,是恐龙等远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2025年4月28日,在重庆两江新区(xīnqū)重光小学校(xiǎoxuéxiào)第三届科技节上,重庆古生物研究院科普(kēpǔ)教育中心副主任张锋为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科普分享。

出生于陕西渭南的张锋,先后在陕西西安(xīān)、江苏南京等地(dì)生活和工作,后因对山城地貌着迷而来到重庆。

扎根重庆(chóngqìng)16年,张锋对重庆的(de)(de)地质、地貌和远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曾和拍档一道在北碚区发现规模化的木化石群;曾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首次发现大规模寒武纪(hánwǔjì)叠层石,并助力当地(dāngdì)打造网红景点(jǐngdiǎn)“酉阳叠石花谷景区”……这些发现、研究和贡献,为探秘重庆山水演化过程以及亿万年的沧桑变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支撑。

现在,张锋专注于科普(kēpǔ)和(hé)创作,开发出地质学相关课程,发表50余篇科普文章,出版(chūbǎn)7本科普类书籍。从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勘查、探寻(tànxún),到站在公众面前开展科普教育,张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快听,化石会说话!”

与(yǔ)“化石猎人”组队寻石

谈到缘何进入地质学领域,张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张锋经常骑着自行车(zìxíngchē)在家乡黄土高原穿行,透过凸起的山丘和流水(liúshuǐ)的沟壑,他看到了(le)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后来,他被保送(bǎosòng)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又(yòu)于2009年来到重庆。“重庆很(hěn)有特色,这里能激起我的探索欲。”张锋说,自己刚来重庆时,工作地点(dìdiǎn)在北碚区,那时他没事就爱往山里钻,寻找化石的踪迹。

古生物学科班出身的他,明白化石对于探秘远古重庆的重大意义(zhòngdàyìyì)。

“在我眼里,化石会说话,它们看上去沉默不语,却(què)能道出亿万年前的秘密。”张锋说,他在山里钻(zuān)了几次后,发现重庆的山不仅险峻还容易让人迷路,因此很有必要多方结识当地的户外(hùwài)爱好者(àihàozhě)、化石爱好者等“线人”。

不久,张锋认识了(le)被称为“化石猎人”的伍定金(dìngjīn)。伍定金是中国观赏石协会资深会员,曾是西南大学图书馆(túshūguǎn)馆员(guǎnyuán),业余爱好是翻山越岭寻找化石,北碚区缙云山、施家梁、金刚碑等地的各个角落,都有他寻找化石的身影。找到化石后,伍定金无法进行(jìnxíng)科学判断,需要业内专家鉴定,机缘巧合下,他和张锋搭上了线。从此(cóngcǐ),两人成了拍档,经常组队一起进山探寻化石。

2016年,伍定金在施家梁发现(fāxiàn)疑似化石群,他当即将此事告诉张锋,张锋顶着酷热马不停蹄来到(láidào)丛林深处。经过勘查对比,张锋确认伍定金发现的是(shì)木化石,随后,二人继续在四周寻找,又发现了大大小小约(yuē)10堆木化石。

这是(zhèshì)重庆中心城区首次发现的规模化的木(mù)化石群,是大约1.4亿年前的大型(dàxíng)松柏类树木。发现表明,早在侏罗纪时期(shíqī),这里便是一片茂密的乔木森林,再结合周围发现的恐龙化石,可推断森林里住着成群结队的恐龙。

张锋将木化石取样(qǔyàng)带回实验室后,循着脉络,继续挖掘(wājué)木化石的踪迹。没多久,他又在重庆忠县、綦江区等地发现了木化石。

“我和张锋经常(jīngcháng)一起(yìqǐ)到野外,他眼光(yǎnguāng)敏锐,总能迅速捕捉到化石的蛛丝马迹。平时,我有问题、有发现,不管大小,他都(dōu)会第一时间前来核实。”伍定金说,现在,两人(rén)已相识14年。在张锋的影响下,伍定金退休后也会经常组织相关活动,带领身边的人走进丛林、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化石。

让亿年(yìnián)“石花”浪漫盛放

2022年,酉阳叠石花谷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叠石花谷景区的建立,和(hé)张锋渊源颇深(pǒshēn)。

“2017年,我带领项目组在酉阳(yǒuyáng)考察时,无意间在路边荒地中发现大面积形态各异的叠层石。”张锋说,他当场(dāngchǎng)进行粗略(cūlüè)测量,发现叠层石面积至少有1.8平方公里。

考察结束后,张锋(zhāngfēng)立即找来资料分析研究,发现(fāxiàn)酉阳叠层石(diécéngshí)的规模,无论是同(tóng)国内著名叠层石产地天津蓟州、安徽淮南等地相比,还是同国外的一些叠层石地区相比都毫不逊色。酉阳叠层石是中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叠层石,也是南方地区分布面积(miànjī)最大的寒武纪叠层石。

所谓叠层石(当地人称“石花”),是由于蓝藻等微生物的(de)生命活力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的沉淀、沉积物的胶结,从而(cóngér)形成叠层状(céngzhuàng)的生物沉积结构。这是改变地球演化历史的一种化石(huàshí),正是叠层石的出现,让地球大气氧气含量急剧升高,为生命演化打下基础。

“酉阳叠层石的发现,引起(yǐnqǐ)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张锋说,随后,他又多次前往酉阳调研,并对(duì)叠层石进行持续(chíxù)研究。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shēnrù),张锋再次在当地发现大面积叠层石,其整体规模达到建造地质公园的条件(tiáojiàn)。

2018年,酉阳开始依托(yītuō)这一重大(zhòngdà)发现打造(dǎzào)叠石花谷景区(jǐngqū)。在打造过程中,张锋积极为景区提供调查结论、科学支撑等相关材料。景区在规划建设时,需划定资源富集区,张锋也依据考察结果,提出重要建议。

叠石花谷景区(jǐngqū)开园当天,张锋受邀到现场做(zuò)科普展示和线上直播。“那天(nàtiān)非常热闹,很多地质学爱好者都慕名而来(mùmíngérlái)。”张锋告诉记者,景区除了打造叠层石观赏区域,还进行了配套建设,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远古化石,还能春赏杜鹃、秋赏粉黛。

“景区带动了(le)当地就业和增收。”叠石花谷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在打造过程中,政府引导(yǐndǎo)周边配套建设了民宿村落,整修了产业道路,整治了人居环境(huánjìng),还引导村民发展经果林采摘、特色餐饮住宿等。

石头上开出的花,让乡村焕发生机。2020年,叠石花谷景区所在的扎营(zhāyíng)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zhòngdiǎn)村名录,此后还成为重庆首个挂牌筹建的地质(dìzhì)文化村。

就读于(jiùdúyú)重庆市(chóngqìngshì)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的学生万子昂,在三年级时深深迷恋上了地质学。当时,学校组织大家听了一堂生动的地质学分享课,而授课人(rén)正是张锋。

“张老师描述的(de)远古重庆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些野外探索的有趣故事也让我难以忘怀。”万子昂说,课后,他通过学校联系上了张锋(zhāngfēng),在他的指导下继续(jìxù)学习地质学知识。

之后,万子昂开通了科普微信公众号,并在张锋的指导下(xià)制作了多部科普视频(shìpín)参赛(cānsài)。其中,《恐龙足迹》在2020年重庆市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之科学探索纪录片中获得三等奖。

除了野外考察和科研,张锋(zhāngfēng)一直热衷于(rèzhōngyú)科普教育。在国家重视科普教育的大背景下,他策划(cèhuà)打造了多项科普课程,把地质学“搬”上了课堂。

“2019年,我研发开设了‘探秘巴渝远古生物’的(de)相关课程,并带着(zhe)课程去了数十所中小学校。”张锋说,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寻找和鉴别化石(huàshí)、重庆地(dì)区生命起源的过程、各个纪元的古环境情况(qíngkuàng)等。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地质学的魅力,张锋每次进学校都会带上各种化石标本,并通过有奖竞答的方式赠送给学生们。

在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jiàoyù)的过程中,张锋带动了很多学生关注(guānzhù)地质学。他在这些学生中,选取了一些学生重点培养,万子昂(wànziáng)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即将读(dú)初中的万子昂,依旧利用课余时间向张锋学习地质学知识。

“近两年,我想将科普课程和(hé)AI技术(jìshù)有机融合,研发出更加生动的(de)课程。另外,我和团队成员还将编写相应(xiāngyìng)科普教材,并培育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到校园授课,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地质学。”张锋说,让大众聆听化石的低语,让科普教育的道路越来越宽阔,是(shì)他今后努力和坚持的方向。

扎根重庆16年,他一直在听化石说话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